中美乒乓外交的历史细节 哪些人首先到达了北京?

美国乒乓球运动员是在4月10日10点18分通过罗湖口岸的,第二天,几位美国记者也来到了中国——

中美乒乓外交的历史细节 哪些人首先到达了北京?

第一位踏上中国土地的美国记者是《体育画报》的D•迈尔斯,他是作为代表团官员入境的。这个人和中国乒乓球有着密切的关系——2010年当他以85岁高龄去世时,被《纽约时报》称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,他曾在1948年世乒赛上获得混双金牌,在1945到1962年间十次获得全美锦标赛的单打金牌。在1959年世乒赛的男单半决赛中,他遇到了中国选手容国团,前三局2比1领先,第四局也曾经打到12比8,却因为患得患失被容国团逆转,从而造就了中国的第一位世界冠军。法新社在报道美国人在北京度过的第一个早晨时说:“迈尔斯是球队里唯一一个知道他们散步的地方叫‘天安门广场’的人。”

现在想来:容国团创造历史的那一次、正是迈尔斯距离单打世界冠军最近的一次!

还有一位美国记者是约翰•罗德里克,他早在1945年就担任美联社驻中国记者,多次到访过延安,采访过毛泽东、刘少奇、朱德、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,1956年任香港分社社长,1959年起任常驻东京,1971年,他凭借对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消息的报道,获得美联社“中国报道总编奖”和“全国头条新闻奖”。1979年担任美联社北京分社首任社长。

不过罗德里克的报道,总设法在卖弄他和周总理的私人友谊(诸如“精神明显地像在中共的窑洞首都延安那样的精神;二十五年前,我曾作为记者在那里工作和居住。如果说有任何变化的话,我们碰到的共产党人比当时更为坦率,更加直言不讳。”之类),而中国记者写出的文章又过分官样,因此共同社记者的报道就显得弥足珍贵了,例如我们熟悉的这个故事——

“十九岁的格伦•科恩问总理:‘你对美国的颓废派运动怎么看?’周恩来客气地盯着科恩看了一眼——科恩的披头散发说明了他对颓废派文化的兴趣。周恩来说,‘世界的青年现在对现状不满,正在寻求真理。在你们的人民的思想发生变化的过程中,在这种变化成型以前,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物。在寻求真理的时候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,这是可以容许的。我们在年青的时候就曾经想试试各种各样的办法。因此,我们是理解青年的想法的。从所有到中国来访问过的青年身上,我们都看到有这种情况。’周恩来说,‘如果经过自己做了以后,发现这样做不正确,那就应该改变。这是我的意见,只是一个建议而已。’哥伦比亚女运动员们说,她们身材矮小对她们打乒乓球有影响,这时周恩来回答说,‘起作用的是人,不是个子大小’”。

这段文字的有名,除了因为科恩之外,我还有这样一个联想:若干年后在张燮林教练将邓亚萍塑造成超级明星时,会不会偶尔想到总理的这句话呢?对于这句话,张老即使不是亲耳聆听者、也定是感同身受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