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发性金融机构-开发性金融经典案例

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。开发性金融是实现政府发展目标、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,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、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金融形式。开发性金融一般为政府拥有、赋权经营,具有国家信用,体现政府意志,把国家信用与市场原理特别是与资本市场原理有机结合起来。

开发性金融机构-开发性金融经典案例

开发性金融机构-开发性金融经典案例

什么是开发性金融

开发性金融(Developmentfinancing)机构有世界银行,亚洲开发银行等。开发性银行的资金主要用于开发和发展。中国的发展,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,更离不开世界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与帮助。这让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,也让中国的老百姓获得了许多实惠,更让世界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。开发性金融是实现政府发展目标,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,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,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金融形式。

开发性金融概述

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。开发性金融是实现政府发展目标、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,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、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金融形式。开发性金融一般为政府拥有、赋权经营,具有国家信用,体现政府意志,把国家信用与市场原理特别是与资本市场原理有机结合起来。

从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看,开发性金融一般经历三个发展阶段:第一阶段是政策性金融初级阶段,开发性金融作为政府财政的延伸,以财政性手段弥补市场失灵。第二阶段是制度建设阶段,也是机构拉动阶段。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参与经济运行,推动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。第三阶段是作为市场主体参与运行。随着市场的充分发育,各类制度不断完善,国家信用与金融运行分离,经济运行完全纳入市场的轨道、框架,开发性金融也就完成基础制度建设的任务,作为市场主体参与运行。目前,开发银行已走过政策性金融初级阶段,正处于制度建设阶段。

开发性金融是国家金融,其目标是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,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。为了实现上述目标,开发性金融的运作具有以下主要特性:通过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所及领域的制度及市场建设:以国家信用为基础,市场业绩为支柱,信用建设为主线;以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;通过实行政府机构债券和金融资产管理方式相结合,实现损益平衡。

开发性金融本质

首先,开发性金融不同于政策性金融

后者是把信贷资金财政化,前者是财政资金信贷化,即把财政资金用市场化的方法运作。在国际上,把财政性的资金转化为信贷资金发放运行,运作效率很高。

其次,开发性金融是资本融资的过程

目前,我国绝大多数的融资都通过银行实现,开发性金融承担了长期融资的任务。

第三,以政府干预为主要特征

西方国家开发性金融都是政府干预、政府主导,但运作是市场化的。

第四,市场运作

有明确的定价理论和产权关系。发达国家的开发性金融以最先进的项目引资为主导,解决产权纠纷问题。

开发性金融原理方法

包括以下九个方面:坚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,以市场业绩为支柱,以建设市场来实现政府目标;坚持建设制度、建设市场的方法;把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,促进政府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相互结合和转化;注重国家及政府组织增信;坚持以信用建设为主线,推动治理结构建设、法人建设、现金流建设和信用建设;实行“政府选择项目入口、开发性金融孵化、实现市场出口”的融资机制;具有应对集中大额长期风险的制度优势;实行政府机构债券与金融资产管理方式相结合;建立开发性金融治理结构,接受政府和市场的监督。

以国家信用为基础,以市场业绩为支柱,以建设市场来实现政府目标,是开发性金融的核心内容,也是开发性金融对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。开发性金融坚持不因有国家信用而降低资产质量,也不因有好的市场业绩而丢失国家信用。开发性金融运用国家信用建设制度和市场,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,但必须靠自己的盈利和市场业绩生存,保持资产质量。开发性金融强调市场业绩,并不是为了个体利益和机构部门利益,而是把财力集中用于新的瓶颈领域,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。开发性金融的盈利有利于维护政府信用的市场形象,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国家信用,更好地服务于政府的政策意图。

开发性金融用途

在经济建设中的长期资金支持作用

随着经济增长,我国人口多、资源少、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。在涉及国家经济整体发展的战略性领域,“两基一支”(基础设施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)领域的建设资金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,特别是煤电油运等能源交通供应又趋紧张,主要农产品以及重要原材料等也出现了资源约束。开发性金融运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,直接向上述瓶颈领域提供大额长期资金,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。

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体制建设优势

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,制度建设滞后已成为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瓶颈,这不可避免地给各类金融机构带来潜在风险。国家开发银行积极运用开发性金融的体制建设优势,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,通过国家级政府组织增信,致力于推动市场制度建设,构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,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提高。

发挥地方政府的优势

构建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,运用组织增信控制整体风险。从地方政府角度看,项目融资需要各级政府有相应投入,尤其要发挥组织协调优势,对贷款项目进行地方政府组织增信,有效整合各方要素,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。国家开发银行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的融资优势,与地方政府达成信用建设的共识,支持地方经济加快发展。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,商业性金融普遍从县乡退出,瓶颈领域的发展需求与金融体制脱节,国家开发银行积极进入,有效填补这些空白。在具体做法上,国家开发银行充分运用和发挥政府组织增信的高能量,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金融合作协议,约定共建信用、贷款支持、承诺还款来源和方式等内容,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和信用体系。

发挥开发性金融在经济建设中的调控作用

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、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等问题,国家开发银行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大局,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在促进发展和调整结构中的调控引导作用,严格按照中央银行下达的信贷规模发放贷款,确保不突破。进一步控制信贷投向,优化信贷结构,支持煤电油运等国家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建设。通过国家对国家开发银行增信,国家开发银行对地方政府增信,更好地贯彻和发挥宏观调控职能。在重点支持的领域内,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融资瓶颈,从融资总量和结构上进行控制和调节。

开发性金融重要性

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,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,必须解决瓶颈制约市场缺损问题。在瓶颈制约方面,自近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新一轮周期性波动,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,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,煤电油运等供求紧张,货币信贷增长过快,贷款结构不合理。为此,党中央、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。这些矛盾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金融发展相脱节,融资体制发展落后,市场建设发展落后,使得经济社会得不到统筹发展所必需的融资支持,投资、消费、出口三大因素难以协调高效地发挥作用,瓶颈领域不断涌现。具体说,既有能源交通等物质瓶颈,又有融资体制瓶颈,使“三农”、中小企业、西部开发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、县域经济等领域,得不到信贷融资的足够支持。在市场缺损方面,供给瓶颈与制度和市场瓶颈是相连并存的,有供给瓶颈的地方,往往也有制度和市场瓶颈。制度和市场瓶颈不仅使政府难以有效调节区域间、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分配差距,也是造成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,社会信用缺失等问题的根本原因。因此,加强制度和市场建设,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,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。

制度和市场需要建设,但不能靠自发形成,而要主动地进行建设,需要政府、开发性金融和企业共同推进。西方国家形成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盲目、漫长的演进,付出了极高成本和代价,中国不能再走自发演进的老路。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发挥后发优势,通过自觉主动地建设制度和市场,实现跨越式发展。在制度和市场建设中,开发性金融可以发挥政府与市场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。实践证明,在制度不健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,开发性金融通过融资优势与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,构造融资平台,共同推进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,可以帮助政府解决热点问题,在市场上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。

是履行好国家赋予开发性金融的使命

大力扶持弱势产业。有保有压,是此轮宏观调控一个鲜明的特色。这里所保的,大多是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十分重要但目前又处于“瓶颈”和弱势状态的产业,比如说煤电油运。因为,这些产业目前还处于“瓶颈”,经济发展对它的需求很大。又比如说农业,它对于商业性金融的承接能力不强,商业性金融介入这些产业,既要回避金融风险,又要做到有力的支持,难度相当大。这就需要开发性金融主动的介入。当前,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正在转型之中,如何做好农业开发这一篇大文章,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。做好农业开发这一篇大文章,就是有力地执行了宏观调控政策,就是为今后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

是运用开发性金融工具

促进经济均衡发展。目前,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失衡现象,比如说,投资与消费失衡,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于投资;内需外需失衡,对外贸易依赖度逐年增加。这种失衡状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纠正,长期来看,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。而政策性金融由于其特殊的地位,在这一方面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。中国进出口银行近日提出,今后进出口行不仅要关注出口结构的改善,而且对进口结构的改善,也要予以关注。这无疑会对今后我国国际收支的改善、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,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。事实上,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,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其中就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
是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

弥补市场缺损和市场失灵,从源头上建设高效健全的市常比如说,开发性金融可以利用自己的政策导向作用,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,在贷款领域内,与地方政府和客户之间努力构建信用,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机制,以弥补市场缺损,打通融资瓶颈,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,体现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。近年来,开行为把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要求落到实处,以地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基础,考虑未来5到10年增长情况,核定贷款边界,严格控制贷款规模,通过信用评审、债项评审来降低风险,使地方发展规划真正落到有市场融资保障、符合地方经济和财力发展趋势的基础上。这一过程,实际上是一个通过开发性金融,把宏观调控与地方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过程,也是一个以市场的方式实现政府目标的过程。这种措施,不仅有效地落实了宏观调控政策,也有效地防范了开发性金融风险。类似的做法,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,仍然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。